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4|回复: 6

卡—50单座攻击直升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0 13: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卡—50是卡莫夫直升机科学技术联合体(原卡莫夫实验设计局)研制的世界上首架单座近距支援武装直升机。这种单座攻击型直升机携带有空对空导弹和速射机炮,可全天候完成低空截击任务,也可进行对地攻击,被国际航空界称为超低空杀手,俄罗斯则将其称作"狼人"。
  在某界珠海航展上,一架造型非常奇特的攻击直升机引起了观众们的极大兴趣。这种性能卓越的攻击直升机一壳相就令欧美同行刮目相看。它一下子夺得了军用直升机技术的三项世界第一:第一种单座攻击直升机;第一种共轴式攻击直升机;第一种采用弹射救生系统的现役武装攻击直升机。它就是被俄罗斯称之为"狼人"的卡—50攻击直升机。
  军备竞赛的产物
  早在70年代初,美国决定利用其在越南战争中获得的经验,研制一种新型战斗直升机,并公布了AH—64先进攻击直升机的若干技术要求。相比之下,当时的苏制米-24武装直升机的水平要低得多,前苏联因此认为有必要研制一种新型攻击直升机。
  AH—64的原型机于1975年9月首飞,1977年1月开始为期56个月第二阶段研制。1977年12月,卡莫夫设计局向前苏联当局提议研制一种新战斗直升机,并以AH—64为假想作战对象,提出了首批技术要求。 1980年5月模型样机完成评审,确定了设计方案及各项设计指标。1982年6月17日,卡—50原型机进行首飞。10年后,卡—50首次公开展出。
  虽然卡—50的设计思想是要在战场上与美国AH—64攻击直升机比个高低,但是,由于全球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卡-50首先要在市场上与AH—64决一雌雄。首次大战就发生在卡—50的首次展出地——英国范堡罗航空展览会上。英国陆军需要117—130架攻击直升机,卡莫夫设计局已向英国国防部递交了初步投标书,预计采用英、法联合研制的RTM—332涡轴发动机,以比竞争对手便宜30%的价格优势与AH—64展开激烈竞争。  
卡—50也是前苏联国内卡莫夫设计局和米里设计局的米—28竞争的结果。据目前所知,同时研制两种同量级、同水平的军用直升机,并展开竞争,而且又都批准投产,这在前苏联也是首次。
  单座攻击直升机
  单座攻击战斗机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在直升机领域中,单座即仅有一名驾驶员的攻击直升机却是一件新鲜事儿。只有一名驾驶员的的卡—50的问世一揭开了直升机历史新的一页。驾驶员不仅要操纵直升机飞行,还要搜索、跟踪目标,并发射反坦克导弹实施攻击。在80年代,美国陆军曾提出过在轻型直升机计划(LHX)中采用单座方案,做过一些试验和试飞,最终还是放弃了。即使LHX计划的产物——RAH—66侦察攻击直升机仍然采用的是纵列式双座方案!
  卡莫夫设计局从卡—50上马一开始,就采用单座攻击直升机方案,主要目的是要较大幅度地减轻机体重量。该局总设计师米哈耶夫认为:如果一个驾驶员能同时胜任驾驶和攻击任务的话,卡—50就会在与米—28的竞争中获胜。
  苏军米—24武装直升机在阿富汗战场的作战经验表明,在20—50米低空接近目标时,只能由驾驶员操纵与导航,在这样的高度上飞行,射击员/副驾驶员不可能帮助驾驶员操纵直升机。借助机载自动地图显示器,在平地上空35—70米高度飞行时,驾驶员可发现4公里外的目标。在起伏丘陵地上空飞行时,高度升高到100—245米高空,同样可以发现4公里以外的目标。在这些高度上,驾驶员既完成操纵直升机又完成瞄准目标是毫无困难的。
  俄罗斯陆军航空兵司令巴甫洛夫中将对卡—50的自动化程度和单驾驶员方案很赞赏,认为该机的火控/飞行操纵系统能显示所有必需的飞行状态数据和机上各系统工作的数据,还能显示从侦察直升机通过无线电数据链传来的数据。该系统能使一名驾驶员操纵飞行并发射各种机载武器。
  共轴式攻击直升机  
卡莫夫设计局采用共轴式旋翼有40多年的成功记录。共轴式旋翼布局成为该局与米里设计局的米—28竞争的主要筹码。因为卡—50和米—28都采用两台TV3—117VK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640千瓦(2200轴马力),都得采用前苏联国内生产的机载电子设备。不同的是卡莫夫设计局采用的是共轴式旋翼布局,而米里设计局采用的是单旋翼布局。

   共轴式旋翼布局的主要优缺点如下:
  气动特性对称,机动性好。在使用相同发动机的情况下,两副共轴式旋翼的升力比单旋翼布局翼升力大12%。共轴式旋翼,气动力对称性显然优于单旋翼式,不存在各轴之间互相交连的影响,机动飞行时易于操纵。改变航向时,共轴式直升机很容易保持直升机的飞行高度,这在超低空飞行天飞越障碍物时尤其可贵,对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
  无尾桨结构。苏军在阿富汗的作战经验表明,作战中损失的苏军直升机有30%与尾桨有关。主要问题是: 异物损伤; 硬性的尾梁损伤;长距离的动轴系统损伤等。共轴式直升机因取消了尾桨,所以不仅不与尾桨有关的损伤无缘,而且也可节省飞机用的功率。
  外廓尺寸紧凑。卡—50和米—28都是可载16枚反坦克导弹的攻击直升机,卡—50在旋翼转动时的全长才16米,而米—28的旋翼直径就有17.5米,其机身长度也有16.85米,均比卡—50的全长要长。外廓尺寸小,雷达识别特性和目视识别特征就小,便于隐蔽;同时,外廓尺寸小,受弹面就小,战斗损伤概率也小。
  弹射救生座椅
  卡—50攻击直升机开创了直升机使用驾驶员弹射救生系统的先河。
  在此之前,直升机的主要救生措施是耐坠措施,通过起落架、机身、座椅的耐坠吸振能力保全机组人员。虽有不少保全生命的成功例子,但大多导致伤残。在上述措施下,驾驶员毕竟仍处于挨摔的被动状态。弹射救生措施则是主动式救生措施,长期以来,直升机一直没有采用,其主要障碍就是它的旋翼。
  前苏联花费了整整7年研究成功了K—37零—零火箭式驾驶员弹射救生系统。该系统装在卡—50直升机上,可在零高度和零速度情况下进行弹射救生。弹射救生程序开始之初,驾驶员起动旋翼桨叶叶根处的爆炸螺栓,使两副旋翼上的6片桨叶脱离桨毂飞走,随即座舱盖脱开飞离座舱,然后位于座椅后背的弹射火箭点火,驾驶员连同座椅一起与座舱脱开,弹离座舱。卡—50的驾驶员弹射救生时,该机须远离友机150米以上,否则散落的旋翼叶片可能伤及友机。  不难看出,卡—50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极为重要,它的成败对单座攻击直升机、共轴式双旋翼攻击直升机和直升机采用弹射救生技术的前景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 本帖最后由 yxskkk 于 2007-8-30 13:20 编辑 ]
发表于 2007-8-30 13: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0(40):
发表于 2007-8-30 13: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灌水吧!!:0(12):
        早晚论坛得让你淹了!!:0(9): :0(9):
发表于 2007-8-30 13: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上ka50弹射图。。。。
RealPlay 2007-08-30 13-26-57-67.jpg
RealPlay 2007-08-30 13-26-58-87.jpg
发表于 2007-8-30 13: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我配备了水下氧气罐
否则我早就该被淹个半死了

不过,,资料确实还不错,谢谢喽
发表于 2007-8-30 13: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1.2里面会不会把弹射这块做出来?

直升机弹射,哈!
发表于 2007-8-30 13: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晕!我这话白问了,回帖的时候,没看到上面的弹射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3GO模拟飞行网|3GO Cyber Air Force ( 沪ICP备08002287号|沪ICP备14050587号 )

GMT+8, 2025-8-12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